中医方法治疗口臭的理论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。

中医学以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为主要指导思想,以儒释道三家所倡导的“中和”哲学方法为主线,以演绎、归纳、取象、类比等为认识方法,以阴阳五行、君臣佐使等作为人体生命过程的阐释工具,逐步形成了治疗口臭的系统、完整的理论方法。

中医治疗口臭的方法“和”资料图:“和”的哲学思想

和是中医治疗口臭的理想方法

一开始,“和”并不是中医治疗口臭的哲学方法,这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。医学巨著《本草纲目》有言:“声音相保曰和”,如“曲高和寡”、“唱和”等,声音读hè,因此可见“和”的本义是“声音相应”。几百年之后,其意思被演变为逐步深化并且提高成为事物的根本和天地的法则,即“和实生物,同则不继”。这一层意思常引申为和谐、人与人的关系之和、国家政事之和,声音读hé。

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和,相应也,从口、禾声”,说明和是一个形声字。

在中医学哲学体系中,“和”后来演变成常以和合或者中和的方式出现。和在此表达的含义就是整体协调,意在阐释自然及社会万物、人体五脏六法之间的相互依存、相互影响关联、和谐共处、相辅相成的关系,这也是周易中所说的“太和”之哲学境界。

中医治疗口臭的方法指导为“用中致和”

这源于传统儒家所倡导的通行于宇宙万物的行为规范。中,就是取中间状态、中间道路,追求一种不偏不倚的平衡状态。如儒学经典《中庸》所说: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。

中医的用中致和治疗口臭的思想方法也有道家的影子,道家认为“和”是宇宙万物运化的基本规律。如:

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——《道德经》

“积阴不生,积阳不化;阴阳交接,乃能成和”——《文子》

“天地之气,莫大于和。和者,阴阳调”——《淮南子》

“凡人之生也,天出其精,地出其形,合此以为人,和乃生,不和不生”——《管子》

从这些到家典籍不难看出都把“和”做为面对世界运转的最高法则。“和”是哲学先贤的自然观,是万事万物的理想状态,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。

和是中医学治疗口臭的基本思维方式

与“和”有关的治疗口臭的中医思想,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,从而成为一种标准和原则。《黄帝内经素问篇》就把“和”做为人体运转的最佳状态,这种状态下的人也是不会患有口臭的,身体处于“和”状态的人被称为“阴阳平和之人”(《灵枢·通天》)或者“平人”(《素问·调经论》)。
黄帝内经素问资料图:《黄帝内经素问篇》

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也提出养生祛病的重要原则: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。

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认为健康的前提是“凡阴阳之要,阳密乃固。两者不和,若春无秋,若冬无夏。因而和之,是谓圣度”。

后来,河南南阳的医圣张仲景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了《内经》“和”的思想,在《伤寒论》中明确提出“凡口出秽气者(口臭)……阴阳自和者,必自愈”。

和是中医治疗口臭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治疗方法

从医圣张仲景的学术思想,后代的中医们逐渐完善了关于“和”的应用治疗体系。

金代的成无己依据张仲景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的案例,首次提出了口臭的和解少阳疗法。成无己在《伤寒明理论》中有言:“伤寒邪气在表者,必渍形以为汗;邪气在里者,必荡涤以为利;其于不外不内、半表半里,既非发汗之所宜,又非吐下之所对,是当和解则可矣。小柴胡为和解表里之剂也”。这段话中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的口臭(少阳病引起的口臭)的原因和对应的治疗方法。通过对小柴胡汤的加减、配伍,治疗不同原因的口臭。这不仅体现了中医中的辩证,也正体现了“和”。